千千文学
  1. 千千文学
  2. 耽美小说
  3. 官居极品(科举)
  4. 79、七十九、
设置

79、七十九、(1 / 2)


七十?九、誊抄

沈翘楚心中微微轻松了一点,至少自己把心中所想?的答案都写出来了。

终于到了最后?一场,最后?一场比第上?场的题目更难更多,算学、律学、史学题各一篇,策论五篇。

这五篇也?分详略,四篇题目相对简单一些?的每篇要求三百字以上,而最后?一篇则要求一千字。

沈翘楚将题目挨个读完,在心中酝酿,其实要是以前世现代的字数衡量,这题目要求字数似乎也?不多,可是古文凝练,一千字的传世长篇策论在文学史上都算是少的。

好在沈翘楚有两天多的时间酝酿,他先把比较容易答的算学、律学、史学题答完,才熄掉蜡烛准备睡觉。

四篇三百字的策论一篇是关于农桑的,沈翘楚便将这劝课农桑的老套路讲了个大全?套,再补充上这几年自己关于海外作物、温室作物和杂交水稻的研究,还举出这些?年因?为《海国农事》普及知识之后?某些?村民?增产的例子。

还有一篇策论的题目是“货布刀泉,起於上古,权衡百物……”问的是货币的作用,并引申出关于商业的态度问题。

沈翘楚举出《管子》中的货币思想?和货币政策,引出:“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理论,将地球现代的货币杠杆原理用《管子》中的例子证明,并举出历史上应用货币政策的实例。

这货币部分答完了,而整个五道策论题中并无关于商业的问题,也?就需要考生在此题中将商业部分引申出来。既然?五道题中商业只占这一小部分,也?可以看出今上和士大夫们对于商业仍然?不算重视。

沈翘楚自然?是认为应该发展商业的,可是此时也?不得不投这些?肉食者的喜好。毕竟农业是保证一国稳定,国民?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沈翘楚便提笔写下如今大楚市民?经济繁荣,商业发展可疏不可堵。

在保证当地农田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准许无地游民?从事商业活动,商业可以用高税收来平衡,但是却不能用法?令来禁止。

如今大楚还没有“皇商”的存在,沈翘楚将这概念简单提了一下,认为中央可以在丰年时购买储存多余粮食,在灾年时以平价卖出,以平抑物价。

同时沈翘楚还简略说了一些?关于海上贸易的情况。

还好如今大楚科举并不流行八股取士,不然?自己写这些?文章可都要套用八股文体,而且举例也?只能从十?三经中举,大大限制了文章的发挥和创意。

剩下的两道短策论则一篇是关于敬天保民?思想?,而另一篇则是关于修史方面的策论。

敬天保民?则侧重在明德慎罚休养生息,不可能会将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写出,这道理虽然?超前,并有早期朴素民?主思想?的意思,但是自从孟子将这道理提出之后?,就没有几个君主真心认同的,眼看着这是自己会试关口,还是别?找不自在了。

而修史这事沈翘楚也?听陆宁他们讲了一些?,倒也?掌握着一些?一手资料,自己本身前世也?是学史的,写起来并不难,很快就完成了这四道短策论。

天色渐晚,沈翘楚凭借着自己还算比较出色的夜视能力,就着晚霞天光急匆匆地将最后?一篇策论答案写在草纸上,这最后?一篇策论题目便是“教化之兴,由于学校。”

这显然?便是一道宣扬教化、科举、学校的题目,如今大楚的科举制度已经很是完善,而且在各乡都设有免费的乡学,且不以八股文取士,已经要比原本地球华夏历史中的不少朝代要好出很多。

只是其中也?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沈翘楚决定在对这科举制度大加褒奖之外,再补充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在乡学中除了小学以外加设算学科,供没有条件和能力继续学习参加科举的人学习算账和写字,为未来提供多种出路。

还可以在乡学中设置律学科,从中选拔未来的县级以下基层官吏,这样这些?官吏懂法?重法?,就会减少出现葫芦官判葫芦案,草菅人命的情况。

虽然?沈翘楚很想?写增设女学,以及科举增设女科。可是这毕竟不是眼前人微言轻的自己可以提出的,写出来除了会被当做异类之外,不会对这男女不平等?情况有任何改善,便也?只是暂时熄了这个念头。

还有陆凤臣所办私塾的分班制度和月考制度也?可以引入到乡学乃至州学郡学之中。

沈翘楚心中打?好腹稿,便洋洋洒洒地写下策论:

“夫风俗系乎教化,教化重乎人才,人才由于学校。

先儒有言:不兴学校而求人才,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不可得也?。教化之兴,宜兴各乡里乡学之制,以广教化也?。盖为人性皆善,但气禀之偏,习俗之蔽,有入于不善而不自知者。古昔乡各立学,聚群弟子于其中,教以方名象数礼乐诗书之文,可使?上者为贤人君子,次亦不失为寡过?之中人。末俗因?循,不及时教其子弟,忽成老大,习染既深,无可造就。所谓时过?后?学,徒勤苦而无成,犹甘于逊谢曰:吾子非学中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