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文学
  1. 千千文学
  2. 耽美小说
  3. 过河卒
  4. 第一百五十七章 铁与火
设置

第一百五十七章 铁与火(1 / 2)


x 铁船从江陵府出发之后沿大江南下然后从大江转入大运河沿着大运河北上。

三天后铁船已经离开了湖州境内转入了大运河的芦州段。

对于齐玄素来说芦州是半个福地他就是从这里开始“转运”的不过走大运河还属于首次。

今天阳光明媚大运河经过这几年的清淤治理清澈许多河面上星星点点煞是好看。柳湖站在甲板上眺望两岸。田野之间不时可见巨大的作坊滚滚黑烟升起直冲天际好似狼烟。

这些作坊都是近百年来兴起的新鲜事物主要以熔炼钢铁为主虽然各地建筑仍旧以砖石木质为主要材料但火器、铁甲舰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有需求这些钢铁作坊便应运而生。

说来也是巧合无论是火器还是熔炼钢铁都与火有关偏偏大玄起于北方乃是水德正是“冷热并存”。

齐玄素站在柳湖旁边同样在眺望那些喷吐出滚滚黑烟的钢铁作坊西北各州地广人稀略显贫瘠各州多的是各种矿场。作坊主要集中在东部又分南北。江南作坊以“轻”为主江北的作坊就以“重”为主这也算是江北的特色。

这些作坊约有半数属于朝廷部分属于道门只有极少部分属于个人也都是实力雄厚的士绅之流绝非普通人可以经营。

齐玄素并非第一次来江北以前之所以没有见到这么多作坊是因为作坊选址要考虑运输、人力、原料等成本所以这些作坊大多靠近矿山产地、人烟稠密的城镇、便利的交通枢纽。关键还是交通运输无论是原料的运进还是成品的运出都决定了船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无非就是水运和海运那么沿着大运河一线存在大量钢铁作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世道在变化很多士绅都放弃了代代相传的田地开始涉足商贸有的委托他人参与海贸有的成为了作坊主。作坊是需要人手的部分没了土地的百姓和城镇的百姓便走入作坊做工。

齐玄素忽然想起在万象道宫中学过的“屠龙术”。

玄圣曾经说过我们常常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创造出某种新事物或是一种规矩或是一种方法当解决了问题之后我们所创造出的这种新事物规矩也好方法也罢又会生出新的问题。

作坊就是最好的例子“商”和“工”的兴起解决了部分“农”的问题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

这些作坊不是善坊虽然收容了失去土地的百姓降低了出现大规模流民和发生大规模饥荒的可能但极度的劳累和恶劣环境会极大摧残身心鲜有人能活到五十岁贫穷和饥饿也常伴左右一日不做工便没有一日的口粮几天不做工全家都要饿死这种情况下许多半大孩子不得不提前出来做工而过度的劳累又会造成孩童少年的夭折。

这还不包括疾病的威胁虽然有化生堂但高昂的收费总是让人望而却步。

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说清。

这也是隐秘结社大为兴盛的原因之一人是要有念想的如果现世中求不得就只能向来世或者死后去求隐秘结社宣扬的种种理念恰恰满足了人们对于念想的需求哪怕这个念想是虚假的永远不可能实现仍旧有人为之痴狂。

道门对此并非没有预料当年初代地师徐无鬼和玄圣有过一场争论。

徐地师认为一朝之初吏治清明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只因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渐渐好转了朝廷稳定了也就渐渐怠惰了少数变为多数继而怠惰成风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难以补救。也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党同伐异到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形势便复杂起来了。

就像一张饼最开始的时候能吃到六成渐渐只有五成最后只剩下三成、两成难以维持。

贪婪是人性想要从人性上入手来解决问题做到天下大同基本是不可能的儒门在这个圈子里兜兜转转上千年也未见得天下太平更没见得人心向上反而是常常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那么道门又凭什么胜过儒门的千百年之功?所以非要另辟蹊径不可。

徐地师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饼做大让这张饼可以养活所有人那么这些矛盾便不存在了只要饼足够大朝廷富足百姓安居权贵们也能尽享荣华这大约便是盛世气象天下太平。

现在看来徐地师的办法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饼再大不改变分饼的方式仍是有问题的。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