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文学
  1. 千千文学
  2. 耽美小说
  3. 临高启明
  4. 第九十四节 印刷作坊
设置

第九十四节 印刷作坊(2 / 2)


周洞天一一翻看了一番他其实对书籍的内容并不感兴趣这些书籍在技术上不会比大图书馆的高明他看得是书籍的装订和印刷。

古书的特点是文字都很大这些书籍的字体大小如果按照现代标准起码也是一号字。这个问题周洞天一直考虑过为什么古代印刷的书籍要用如此之大的字体?有人说这是印刷技术的问题也有人说是因为古代照明不佳必须采用较大的字体以便于阅读。

周洞天一时也无暇细看内容便关照蔡益邦全部买下来满载而归。付款的时候他发现书籍的价格相当的昂贵。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普通人很难买得起。穷人就算想买全四书五经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本时空的读书人能够享有种种特权就不足为奇了――要得到一个功名需要投入的金钱和时间注定了知识的被垄断性。

书坊的老板做成了一笔不错的买卖乐得喜笑颜开。周洞天乘势提出想看看刻板印书的作坊。

“作坊里都是黑墨恐怕污了两位相公的衣衫……”掌柜的对这个要求有点意外到他这里买书的士子不少性格也是五花八门的但是从来就没有人对印书的作坊感过兴趣。

“无碍这二位都是好书之人对书是如何印出来得极是好奇。还请掌柜的通融一二。”蔡益邦也帮着说话。

掌柜的寻思片刻作坊里倒也没有见不得的人东西再者雕版印书这码事没什么可以保密的“秘技”只要找几个雕版、印刷和装帧的师傅就什么都知道了。这两个老爷好奇想看看也没多大关系。

“好那就由小老引路了。”掌柜的站起身来关照了伙计几句。当即引着他们往后院而去。

一行人穿过后院门走过夹道迎面是一堵久经风雨剥蚀的风火墙门楼矗立飞檐翘角。此处就是印刷的作坊。房屋的形式以青砖、白墙、黑瓦为主。

推门入内便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铺着青石板。平面呈显回字形中轴对称以正厅为主体。上、中、下三厅相连厅两侧有一至三排厢房。作为工人们的宿舍和车间。院子中有积蓄雨水的池塘还有用成排的架子铺设好得晒坪。

周洞天注意到这里的厅堂架空很高而且院落与院落之间都有很高的风火墙。印刷书籍要使用储存大量的木材、纸张和书籍这些全都是易燃烧之物院子中的蓄水池和隔离各院的风火墙起得就是防火的作用。

厅堂里、厢房里都有人在忙碌院子里不时还有人搬运着材料在走动。有房子里有人正在根据选定的蓝本誉写书样。选择好得底本是刻印出一本好书的第一步。蓝本除了搜罗来得作者书稿之外就是选用过去的善本--古代没有版权的概念不管今人古人的作品只要书坊老板觉得合适就可以拿来刊刻。

因为好得底本至关重要所以书坊的老板往往自己就是有眼力的版本学家善于从旧书店故纸堆里搜寻到有用的底本。有的书坊老板则结交有名的藏书家以取得他们私藏的各种善本和少见的书籍。在南京、苏州和杭州还有一批集文人、藏书家于一身的所谓刻书家他们多半是饱学之士自身又是有财有势的缙绅:如曾经刊刻出版了《本草纲目》的南京藏书家胡应龙。

潘建元书坊的誊抄人员总有十几号人和周洞天想象的相反他们全是真正的“抄书匠”虽然识得字能写一笔漂亮的楷书――还能写反体字却没什么文化。做得完全是机械式的工作。因而在一般的图书中错字、脱字、别字乃至文理不通的状况常常出现。所以书坊老板也得雇佣――不过一般是用“延请”这个词――几个文士充当编撰、校订。一些不怎么讲究的书坊就会省下这笔费用。

正厅里刻字工人们正在伏案劳作。一块块按照尺寸开好的空白书板被堆放在廊檐下等候使用。雕刻好得书板则堆放在另外一面。廊檐下各种书板堆积如山。掌柜的说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果树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价格又不贵是刻书板的最佳材料。灾梨祸枣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于此。

刻板工人们把誊写工人书写好得“写样”贴在书板上然后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板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下去。板面所刻出的字要凸出版面一到二毫米。

刻好的书板被送到院子中散工们挑来一桶一桶的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墨痕。刻板过程就完成了。

一页书就是一块板。一部书如果有三百页就得有三百块书板。花费的人力物力不可计数。因而不知道市场前景的书稿除非是私人自己出资刊刻否则很难得到出版。书籍的稀少、昂贵也就不足为奇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