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文学
  1. 千千文学
  2. 耽美小说
  3. 1627崛起南海
  4. 第1545章 象山盐场
设置

第1545章 象山盐场(2 / 2)


事实上县衙这帮人只要有门路的大多都会主动去向海汉人示好以求得到一个发财的机会。修建盐场这么大的工程只要海汉人能从手指缝里漏些活出来那多少也是一笔收入了。退一万步讲海汉人如今在象山县落了脚今后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早点笼络一下关系日后也好相处。总不能全像县太爷这样送上门的好处不要非得犟着脖子硬要跟海汉人对着干。

虽然没人敢在王焕面前表露出这样的想法但王焕其实也不难感受到县衙里的气氛并没有偏向于自己这边。但他又不敢自行跑去海汉的工地闹事也只能对县城外的状况装聋作哑假装并不知道海汉已经在县内开工。

杨运是真的没有把王焕当回事他手上事情一大堆哪里还有心思去管王焕的感受。从那天王焕拒绝了他的拉拢手段开始杨运便已经将这个人从自己的社交对象名单中划掉了。对杨运来说不愿与海汉合作的大明官员都可以当做透明人看待了如果这其中还有胆敢与海汉作对的人那么再通知安全部出面解决也不迟。类似王焕这种贪生怕死又装模作样要守名节的官员杨运打算等盐场建设工程上了轨道之后再看看能用点什么手段将他从知县这个职位上弄走。

海汉并不怕打交道的大明官员伸手怕的反而是对方不肯收受好处。只要肯收钱那其手中的权力肯定也会有一个价格而海汉最擅长的便是拉拢大明官员进行权钱交易。像王焕这种不肯收钱的最好的处理方法便是将其弄走换个愿意收钱的官员来坐这个位置。

在象山这边紧锣密鼓开始施工的同时海汉为了这个盐场项目也开始在杭州发动人脉向主管盐业的衙门官员送去好处以便能为象山盐场今后的出产争取到一个官盐身份。

这个工作显然不会像在象山县花钱征地那么轻松要约见这些官员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都需要做相当多的准备工作。虽说海汉以不差钱著称但细节上依然保持着商人的价值观逢交易必然会进行讨价还价以此来表明自己对此的重视程度。

在施工进行到第十日的时候杭州终于传回喜讯已经搞定了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的人至于巡盐御史这个职位目前浙江是空缺中倒是为海汉省下了一大笔银子。

搞定了主管盐业的衙门之后正在修建中的象山盐场便已经成功地得到了官方盐场的这个壳而今后的出产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官盐。虽然为此要向主管衙门缴纳盐税但这中间可操作的空间就非常大了。

举例来说假设象山盐场的实际出产需要缴纳一万两银子到大明国库中作为盐税那么只要海汉虚报产量让其缩水到只需缴纳一千两银子然后再备两千两银子去打点关节让主管官员闭嘴这样里外里就能多赚不少了。海汉只要拿到了这个官方盐场的头衔今后生产多少上报多少那可都是自己操作利润的丰厚程度并不会比走私时期低多少。而本地生产所省下的大量运费正好可以用来补贴给各个衙门烧香的花费。

原本烧香的对象清单中还有象山县衙不过也已经因为王焕的表现而被杨运直接划掉了。在搞定了杭州的那两个主管衙门之后就再无其他可以阻挡象山盐场项目的客观因素存在了象山县衙的存在对盐场项目的实施也变得可有可无。除了舟山派过来的一个陆军连在这边维持治安之外昌国卫也特地派来一个把总带了一百来号人驻扎在距离盐场工地一里之外的官道旁充当保镖角色。

昌国卫之所以对此表现得特别积极是因为指挥使严国伟希望能够得到部分地区的食盐行销权。他想利用自己在军中的便利条件能够从此挤入到盐商的行业中。虽然海汉方面暂时没有答应他的这个申请但严国伟也是老狐狸一只故意派了部队过来守着这处工地意思便是向外人表明海汉这个盐场项目是昌国卫守着的其他的闲杂人等就不用再过来凑热闹了。

杨运何尝看不出严国伟打的小算盘只不过他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跟严国伟慢慢交涉。反正昌国卫的人马又不消耗海汉的粮食也没有扰乱工地秩序杨运也就任由严国伟发挥了。

而对盐场项目感兴趣的又何止是严国伟一个人而已杭州那两个主管盐业的衙门各自便要去了一成出产的销售权届时便会有他们安排的商人出面来与海汉接洽。而宁波知府曲余同在听说此事之后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种家门口的发财机会当即就派人给石迪文送了信希望能够从中分一杯羹。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何况曲余同还是本地支付于是石迪文大笔一挥又划了一成的产出给曲余同包销。当然了等盐场投产之后的真正产能这些大明官员可未必能打探到到时候分给他们包销的比例到底是多少那也只有海汉这边才知道了。

时间进入八月随着盐场项目的顺利进行海汉在象山县招募到的劳动力也突破了五百人全部投放到了盐场工地上希望能够尽快让盐场投产。大量用于修建晒盐池的水泥陆续从福建方向运抵此地虽然运费成本高昂但总算是及时送达没有耽误工期。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